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年轻人返乡当职业农民,惠州涌现一批“新农人” 全球关注

发布时间:2023-06-16 10:26:59 来源:今日惠州网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荔枝,马上就要上市了,想要的尽快下单哦!”烈日当头,一串串泛红的荔枝悬挂枝头,树下,一名头顶草帽的农人,面对手机镜头侃侃而谈,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家乡荔枝和美景。


(相关资料图)

他就是惠阳良井镇前锋村村民杨玉安,是一名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惠州勤劳努力的“新农人”代表之一。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培育优秀乡土人才,重点挖掘和培育了一批在农村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且应用技能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

如今,这些“新农人”已成为带动惠州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生力军。在乡村大地上,他们尽情挥洒着青春热血,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门外汉”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6年,29岁的杨玉安从隔壁镇的一家模具公司辞职,放弃了月薪1万元的模具工程师的职位,返乡过上了躬耕田园的乡村生活。“我从小跟着伯父出门闯荡,送快递、洗碗、修电脑、装监控、安水电,就是没做过农业,但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家庭,回家是必然选择。”对于杨玉安来说,那一次是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他田园梦的开始。

“最开始我种黄肉西瓜,种了9轮都没种出来,后面上网学习了一些育种知识,用育种的方式得到性状好的瓜种,终于在第二年种出了皮薄、肉脆的黄肉西瓜。”为增加卖点,杨玉安还通过模具给西瓜做出了心形、元宝形的造型。

然而,由于农活繁忙,当西瓜成熟上市时,杨玉安不得已尝试起“无人售卖西瓜”,他给每个西瓜按照重量贴上付款二维码,然后就把西瓜货车丢在镇上的马路旁。没想到,一天时间,西瓜不但没有丢失,还销售了大半,货款在他的微信上一笔一笔地出现。

“无人售卖西瓜”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被各大媒体关注报道。网友们既为市民自觉付钱购瓜的文明行为点赞,也对杨玉安这个普通农人的销售方式感到创意十足,杨玉安也因此迅速在网络走红。

2018年7月,杨玉安通过培训学习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如今,已从事农业7年时间,他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农人,成长为具有带头能力、对农业有着独到见解的职业农民。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许多场农业培训,无论是由本地政府举办的活动,还是农业科研院所召开的培训会,只要有机会我都参加。”杨玉安说,农业是一门大学问,既要懂得种植技术,也要具备市场眼光,否则再多的投入也是亏本。

不久前,杨玉安来到了清华大学,参加了该校举办的“清华乡村振兴行动者论坛暨领头雁计划精英工作坊”活动。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让只有小学文凭的杨玉安倍感兴奋,抓紧时间请教学习,并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农业朋友。

这次培训让他获益良多,他在朋友圈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勤劳努力的杨玉安已经成为惠州“新农人”代表之一。2021年,杨玉安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乡土专家证书;今年3月,他获得了“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优秀学员。

这段时间,恰逢荔枝上市季,杨玉安忙活着荔枝销售。“前几天我又去了一趟北京,对接北方销售渠道,还把荔枝带到了北京果脯博物馆。”杨玉安说,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农产品卖得更好、卖得更远。

“梅二代”引领农业创新发展

惠东县梁化镇是远近闻名的梅菜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些梅菜种植。在当地,每年秋收后,农田就变成了梅菜的主场,不到3个月,茎叶硕大的梅菜成熟上市,再经过几轮的晾晒腌制,梅菜成品便会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

近些年来,受行情波动和饮食习惯调整,梅菜这种腌制品销售市场并不乐观。但就在这样的逆市环境下,梁化梅菜产业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个变化的带动者就是“梅二代”胡文标。

胡文标是一名标准的“梅二代”,从父亲手中接过梅菜加工厂后,年轻的他更加注重提升传统梅菜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并通过研发高产量的种苗、推广产业化种植、订单式采购和研发加工清洗技术等,推动梅菜行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在胡文标的办公室内,摆放着许多专利证书,展示柜上则陈列了一系列梅菜产品,既有传统的梅菜,也有梅干菜、即食梅菜等品类。“目前,公司有梅菜种植基地3000亩,我们还通过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扩大产量,走‘基地+农户+销售’的创新运营模式。”胡文标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前两年,胡文标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发了一套低盐清洗加工技术,专门生产免泡、低盐、即食的梅菜产品,产品很快便受到市场欢迎。“消费者购买到这种梅菜产品后,可以直接用于烹饪,不需要经过泡洗去盐。”胡文标介绍。

同时,胡文标还引进了一条梅菜加工流水线,通过机械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方式。

不仅如此,胡文标还关注到了梅菜种源情况,“经过这么多年种植,梁化本地的梅菜种子退化了,很难表现出优良的商品性状,所以我们就从种子的培育入手,与科研机构合作,选育出高产、耐寒、耐腐烂的稳定种源,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石。”

今年初,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胡文标建设启用了梅菜展览馆,将梅菜的历史、文化以及品尝等内容结合,打造出一处对外展示梁化梅菜的“会客厅”。同时,他还大力探索预制菜产业,并扩建了高标准无菌生产车间,计划通过推广“谭喜牌”梅菜品牌,形成更加有实力的区域品牌。

“我想通过这些方式,把梁化梅菜打造成与涪陵榨菜、潮州橄榄菜等级别的产品,推动梁化梅菜产业做大做强。”胡文标认为,要推动梁化梅菜向三产融合方向发展,既带动农户种植增收,也要从种植技术、加工生产等方面推动产业升级,还要通过梅菜展览馆、线上直播等方式,推广本地文化,从而促进更大的消费。

持续培育为振兴添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高的新农人队伍需求日益增大。培养一批乡村人才、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

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中提出“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等。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近年来,惠州坚持人才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在良好的政策带动下,乡村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乡村、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秀乡土人才。

杨玉安、胡文标便是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惠州“新农人”缩影。

2021年,为树立典型、激发社会民间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优秀乡土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惠州市委组织部和惠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遴选了20名优秀乡土人才,其中既有农业技术能手、也有种养大户、还有乡土专家。

如今,经过两年培育,这些人才积极投身各自领域,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秀乡土人才遴选培养工作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次遴选培养20人。”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等,对优秀乡土人才持续培育,努力打造人才战略支撑乡村振兴的先进典范。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创新创造,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涵养乡土人才发展,才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该负责人介绍,惠州将进一步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扶持。在政策方面,将通过市财政安排每人2万元培养经费,在政策扶持、科研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农业项目方面,将给予优先支持,并在技术指导、品牌创建、政策奖励等方面进行倾斜;在职称评审方面,惠州将拓宽优秀乡土人才职称评审领域,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新兴业态等职称评定,建立乡土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

此外,惠州还将对优秀乡土人才开展技能培训,优先支持优秀乡土人才参加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农技人员等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补齐知识技能短板,多管齐下育人才。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梁维春

推荐阅读